關于完善市縣科學發展綜合考核的建議
關于完善市縣科學發展綜合考核的建議
九三學社江西省委員會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科學合理的市縣區域經濟發展考核體系,有利于市縣政府發現經濟發展問題、增強發展經濟的緊迫感與責任感、制定科學合理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策略,從而有效避免急躁與盲目性情緒。
為科學反映市、縣(含市、區,下同)區域經濟發展客觀情況,激勵引導全省各市縣科學發展、綠色崛起,充分發揮考核評價的推動作用,我省建立了市縣科學發展綜合考核體系,對科學評價及推進市縣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省市縣科學發展綜合考核評價體系的基本特征及不足之處
一是對市縣進行分類考核,但差異化有待進一步研究。根據市縣區域經濟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產業基礎、區位條件、發展潛力和發展階段,對設區市、縣進行了分類考核。將設區市按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水平分為兩類, 100個縣按功能區規劃分為重點開發區、農業主產區、重點生態區共三類。雖然體現了一定的差異化,但還不能有效調動各縣黨委、政府發展積極性,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在區域發展整體中突出重點、培育特色、彰顯優勢。
二是考核指標體系統一,但部分指標有待進一步加強。考核評價指標統一按黨的建設、社會建設、經濟發展及成效、民生工程和生態環境五個方面進行考核評價,五個方面中的單個指標又分為動態指標、控制性指標、其他指標和特殊指標。就我省情形而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創建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是我省一項長期而緊迫的任務,生態環境權重略顯不夠。
三是計分方法靈活多樣,但客觀公正性有待進一步凸顯。在分類考核的同時,還對各項指標考核計分按照各類的主體功能設定權重進行評價,并采取功效系數法、直接扣分或計分的方法進行加權計分。考核評價是雙刃劍,如果不能做到客觀公正,對發展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在考核過程中,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存在相互攀比、虛報瞞報、弄虛作假、騙取政績等現象。
四是重點工作考核已統一,但部門考核有待進一步規范。
目前,我省實施的年度市縣科學發展綜合考核評價體系是省委省政府對市、縣進行考核評價的唯一體系。但一些部門仍以上級考評下級的名義開展考核評比,增加了市縣部門的負擔。
二、建議
1.分類考核實行動態管理。充分考慮市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根據各地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區位優勢、交通條件、發展水平、發展定位等方面的差異,對分類考核實行動態管理。在實施過程中如發現分類不科學、不合理的應及時調整。建議每3年根據市縣發展情況進行一次重新分類。
2.不斷優化指標體系設置。指標體系設置要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明確目標方向。要引導各地在突出功能區的前提下,科學定位自己的功能,因地制宜選擇自己的主導產業和發展模式。考核評價體系中的指標設置要注重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指標數據應該能夠通過統計調查收集得到。應調整考核指標體系中的部分指標權重,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
3.充分運用考核評價成果。將市縣科學發展綜合考核年度評價結果,作為設區市、縣和部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考核、換屆考察、屆中考察、個別提拔任職考察的依據。對自覺堅持科學發展、善于領導科學發展、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領導干部應當進行表彰獎勵和提拔重用;對不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辦事,搞形式主義、形象工程的,并在發展中發生嚴重問題的要實行問責制,進行誡勉談話,必要時實行組織調整。
-
03-17420
-
03-17364
-
03-17304
-
03-17258
-
03-17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