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問題的思考
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問題的思考
九三學社江西省委會
新世紀以來,中央連續九個一號文件分別就農民增收、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民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穩定發展、改善農村民生、水利建設、農業科技發展進行了論述和政策安排,每一次一號文件的發布都是一次對全社會的農業教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了振興發展農業教育,特別是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這一名詞,這是立足我國農村勞動力結構的新變化、著眼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對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中央科學把握現代農業發展規律,推進“三化”同步發展的重大部署。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農業勞動力老齡化趨勢日趨嚴重,農業勞動力后繼乏人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現代化乃至威脅農業安全的重要因素,如何吸引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年輕人從事農業,并把農業生產作為終身職業,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點培養。
一、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1、農業勞動力素質遠不能適應當前的形勢變化。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達到51.27%。與此同時,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青壯年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的比重,農業收入占農村家庭收入的比重,都降到了50%以下。這是具有轉折性、里程碑意義的歷史性事件,必將給農業農村發展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叭r”問題中的農業問題,實質是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三低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而決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的最主要因素是農業勞動者。農民是農業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其他要素必須通過農民才能在農業生產上發揮作用。隨著國家對農業扶持力度的加大,資本、技術等現代生產要素不斷進入農業領域,農業規?;I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不斷提高,但作為生產關鍵要素之一的農業勞動力素質明顯不相適應這種形勢變化。一是體現在文化水平上。據調查,目前,務農勞動力文化水平仍然偏低,其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超過55%,初中文化不足40%,高中文化不足5%,大專以上僅占0.2%,參加過專門職業技能培訓的不足10%。二是體現在年齡結構上。據統計, 2010年我國50歲以上農業從業人員已經達到40%,自2006年以來平均每年以2%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16年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時,農業勞動力中50歲以上者所占比重將超過50%。在我省農村,民間流行的說法是,如今大部分留守農村的是“三八”、“六一”、“九九”隊伍,還有一種說法是三支隊伍進城,“五鬼”鬧鄉村。即農村有資金的人、有知識的人與有姿色的人都進城了,留在農村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懶漢、單身漢與丑女人。很多地方,基本上就是婦女、老人種地;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的越來越少;新生代農民工總體上不太可能返鄉務農;農村后備勞動力大多也不想務農、不愛務農、不愿務農。將來“誰來種地”、靠誰建設現代農業,日益成為我們必須面對和破解的重大現實問題。
2、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誰來種地”、 “怎樣種地”問題的根本途徑。
?。?)職業農民是現代農業生產的中堅力量和有力保障。現代農業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農業生產要素投入以資本和科技投入為主,生產工具完全實現了機械化作業,投入產品科技含量高,就要求農民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術,成為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專門勞動技能,還懂得市場經營管理的“職業化”農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如果沒有一支能夠勝任建設現代農業的稱職合格的現代職業農民隊伍,就很難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根本轉變。
?。?)農民職業化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農業產業化導致了農業的分工分業,實踐證明,當農業分工越來越細化時,各種與農業有關系的新興職業就會不斷涌現,經濟越是發達的地區,農民的職業化程度就越高。
?。?)農民職業化有利于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現代化必須依靠農業科技進步和推廣應用,由于目前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較低,現有的農業科技成果無法在農村進行有效轉化和推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影響了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職業化的農民具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掌握較高的科學種養技術和經營管理能力,對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接受能力強,能加快農業新技術在農村的推廣和應用。
二、職業農民的主體是什么?
家住吉安縣官田鄉夏派村的劉耀文老說自己“文化不高,只能做農民”。在他眼里,農民就是像他那樣在農村出生、干體力活的人。不過,種了幾十年田的父親老劉卻認為兒子“連鋤頭都沒怎么用過,不能算農民,要算也是個假農民!”事實上,小劉確實沒干過農活。自15歲起,他就離開故鄉,在縣城工業園的工廠打工,對于那些流傳千年的古老的種養技藝,他不感興趣,也從未真正接觸。按照父親老劉的標準,小劉確實談不上是一個真正的農民。而他的戶口簿上明明白白寫著,他屬于農業戶口。
父子倆的分歧其實說明了當下很多人的困惑,就是什么人屬于農民?關于這個問題,有人說:“農民”是指在生活在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人,也有人說“農民”是指農業戶籍的人。這兩個定義,一個是以職業來劃分,另一個是以戶籍作為依據。
“農民”一詞,在我國文字記載中始于《春秋谷梁傳》,“古者有四民:有土民,有商民,有農民,又工民”?!秴问洗呵铩芬灿涊d,“古圣之中農民”?!抖Y記月令》記載,“農民毋有所使”。從古籍記載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對農民的劃分,是以其職業來定義。社會進入近現代后,農民的概念并沒有發生多大變化?!掇o?!分袑Α稗r民”一詞的解釋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主要指集體農民?!保欢冬F代漢語詞典》對農民的解釋是:“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FONT>
1958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實施,它將我國居民分為農村人口和城鎮人口,標志著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城鄉二元管理格局形成。這種規定帶給中國農民的傷害毋庸置疑,以致到今天,我們很多人判斷一個人是否屬于農民的標準,不是職業,而是血統和出生地。
農民職業化是指在農業產業化、現代化過程中,農業生產者的專業化分工、職業化發展。因此,新型職業農民應該成為一種職業表述,而非身份界定。在2012年3月20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農業部、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在京召開了“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座談會,座談會的核心精神就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此外,還對“新興職業農民”給予了明確的認定:“新型職業農民除了是生產者之外,還是農業先進科技的應用者、農業生產的投資者、農業經營的決策者、農業生產市場與自然風險的承擔者?!蔽覀兊睦斫馐?,職業農民應該至少具有以下3個前提條件:一是必須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二是必須以獲取經濟利潤為目的;三是必須作為一種獨立的職業。擴展而言,職業農民還應該具有較大的生產規模、較好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較高的經濟收入。在類型上可以劃分三類,首先是生產經營大戶,如種植大戶、養殖大戶、加工大戶、農機大戶、農民經紀人等;其次是農村發展帶頭人,如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業產業化企業領辦人等;第三是技能服務人才,如農機手、植保員、沼氣工、水利員等。
三、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對策選擇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吸引和留下一批愛農、懂農、務農的農業勞動者在農村創業興業,是一項基礎性、戰略性的重大工程?,F在和將來種地的農民確實急需更加職業化、專業化,因此培訓與培養自然必不可少。問題是:培訓誰?如何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出來后如何就業(確保有地種,有收益)?
只有把以上三個問題解決了,才能有“新型職業農民”的用武之地。
?。ㄒ唬?、培訓誰的問題。也就是突出培育重點,選擇合適的培養對象,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試想一下,如果培訓外出經商、務工的80后、90后以及2000后的農業戶籍人口,有多少人愿意接受重回農村種地的工作呢?因此,那些有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意愿、有提高自身素質積極性、有相應科學文化素質的務農青年、返鄉農民工和新生勞動力,才是我們重點培養的有效選擇。
1.農村務農青年。據吉安縣農調隊的調查,當前全縣務農農民中,18-35歲的占26%。這部分人員基本具備初中文化、務農意愿穩定,具有一定的產業發展基礎,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和創業扶持,培養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2.返鄉農民工。近幾年,由于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加大,農產品價格上揚,務農效益提高,農民工返鄉趨勢明顯。返鄉農民工利用打工增長的見識、本領和獲得的資金、信息,走自主創業的道路,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據調查,在吉安縣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中,在農業領域創業的占33%。不少返鄉農民工成了葡萄園莊園主,或者養豬、養雞、養牛、種糧等大戶,成為農業規?;a和產業化經營的重要推動力量。返鄉農民工思想理念先進、創業欲望強烈、經濟實力較強,可以通過技術培訓、政策引導和創業扶持,培養成新型職業農民。
3.農村兩后生。我省每年都有大量的初、高中畢業生未能繼續升學,這其中大部分是農村學生。這些農村兩后生年齡小,大都向往外面的世界,不想務農、不愛務農,也不會務農,愿意留在農村務農的比例很低。將一部分農村兩后生培養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為未來農業發展儲備、留住人才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當務之急。
?。ǘ?、如何培訓的問題。
1、加強組織保障力度,建立穩定財政投入機制
加強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組織領導,在農口系統內,成立由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科教、人事、財政、農業、林業、園藝、蔬菜、畜牧、水產、獸醫、農機等部門參與的各級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加強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建設,明確人員任務職能,完善工作機制。積極與人大等部門溝通協調,爭取出臺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相關條例,為職業農民培訓工作提供法律保障。積極與財政部門溝通,加大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經費投入力度,培訓經費列入當地財政預算,并且隨社會經濟發展逐年遞增。
2、豐富農民培訓內容,采用多種形式開展培訓
職業農民培訓的內容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提高職業農民種養技術為目的而設置,主要包括各類農業新品種、農業高產高效生產技術、農業清潔生產技術、有機農業生產技術等。二是以增強職業農民市場意識和銷售能力而設置,包括農產品營銷技術、銷售心理學、農產品經紀人等內容。三是以提高職業農民生產管理水平而設置,包括農業企業管理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等。職業農民培訓形式主要有:
?。?)發揮各類涉農培訓機構力量,分層次開設職業農民培訓班。職業農民培訓普通班:利用基層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便于人員組織、貼近農業生產實際等優勢,針對當地農業生產大戶或科技示范戶,開設職業農民培訓普通班。普通班進行24個學時的理論學習和一定時長的實踐觀摩。結合農作物生長的不同時期,分階段分批次進行實踐觀摩。職業農民培訓強化班:選擇我省涉農高校如江西農大等,利用他們的師資力量和農業試驗場所,針對農民經紀人、農民合作組織負責人、農業技術人員等對象,開展職業農民培訓強化班。強化班一般進行一個星期的理論學習和30個學時的實踐操作。培訓結束后,對全部受訓對象進行職業技能鑒定,通過理論及實踐考核的,頒發職業資格證書。職業農民培訓實踐班:選擇我省農業龍頭企業或現代農業示范區,針對規模種植(養殖)場負責人、小型農業生產企業負責人、農民創業者、鎮村干部等,開展職業農民培訓實踐班。實踐班以實踐操作、觀摩、交流為主要學習手段,一般培訓30個學時。
?。?)采取招標、議標等手段,邀請社會各類培訓機構共同參與職業農民培訓。社會培訓機構通過申報培訓方案、培訓計劃等形式參與培訓招標,中標之后,可以通過電視、廣告、報紙等媒體,將近期擬舉辦的各類職業農民培訓班進行發布,接受培訓學員的報名。培訓班結束后,農業主管部門對其進行驗收,驗收合格的,采用后補助的形式,對培訓機構進行資金扶持??梢圆捎谩?+
(3)采用“培訓券”、“培訓卡”等形式,嘗試職業農民培訓新形式。制定職業農民培訓券管理辦法,認定并發布一批職業農民培訓機構,經認定的培訓機構有開展職業農民培訓并享受政府培訓券補貼的資質。培訓機構以社會培訓中介、高校、科研院所及農廣校、農業職業學校等為主。培訓機構需將年度培訓計劃上報當地農業主管部門,農業主管部門審核后將集中在媒體或網絡公布。農民領取培訓券后,上網了解各培訓機構培訓計劃,自由選擇培訓機構進行培訓報名,培訓券一般有效期為當年年底。培訓結束后,經農業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后,給予撥付培訓補助經費。
3、充實培訓師資隊伍,建立覆蓋全行業的優質資源庫
?。?)建立職業農民培訓專家庫。廣泛征集包括系統內及本地涉農科研院校的專
?。?)開發適合本地特色的培訓教材。組織有關專家,針對本地特色產業,如吉安縣,就有葡萄種植、油茶種植、肉豬養殖、肉雞養殖、肉牛養殖、濕地松苗木栽培、設施蔬菜等農業產業生產以及農產品營銷、職業農民相關素質教育等方面,開發一套職業農民系列教材,進一步充實培訓資源,提高農民受訓積極性。
?。ㄈ靶滦吐殬I農民”培訓出來后如何就業問題。這里包括這些“新型職業農民”回鄉,或者從城市去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如何保證他們的收入與在二三產業做工相當,如何保證他們有地可種的問題。
1、提升農業的比較收益。“三農”問題中的農民問題,主要是收入太低問題,尤其是農業的收入太低,導致大量高素質農民轉移就業,造成農村空心化、農業兼業化。因此,這里就存在從高層進行制度設計的問題。要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盡快使農業生產獲得社會平均利潤、主產區財力水平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務農農民收入接近外出打工收入。同時,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積極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使傳統農業變為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幸福農業,吸引有志青年投身農業,成為新一代職業農民。
2、確立好土地權屬問題。根據當前法律法規,尤其是《土地承包法》確定農村承包土地是穩定、長期不變的,也就是說農業耕地都在農戶家,因此,從制度層面確立好土地權屬問題,規范土地流轉,是新型職業農民能夠順利上崗的關鍵。
-
03-17420
-
03-17364
-
03-17304
-
03-17258
-
03-17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