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當前我省生豬生產的建議
關于當前我省生豬生產的建議
九三學社江西省委員會
居民消費品價格自2007年5月份以來,大幅度上漲,以豬肉為漲價源的各類消費品的價格漲幅為近十年來罕見。但進入2008年9月后,由于受全球經濟形勢的影響,生豬市場急轉直下,部分地區豬肉甚至跌破了成本價,生豬生產一片恐慌,如果蔓延下去,今后的生豬產銷形勢難以預料。
當前,養豬出現一多一少現象,即規模養殖戶有所增多,散戶養殖戶越來越少。據我們在吉安縣了解的情況,截止2008年6月底,全縣生豬存欄8.3萬頭,與去年同期相比,存欄量增長5%;母豬存欄0.8萬頭,增長9%。全縣21家規模養豬場生豬存欄約為6.3萬頭,較去年同期增長12.3%;全縣農村總戶數89711戶,散戶養殖生豬存欄約為2萬頭,戶均存欄0.22頭,存欄量較去年同期下降15%,“無豬村”的現象迅速蔓延。
規模養殖戶增多主要是國家護持政策的推動,而非市場調節的結果。散戶養殖急減和“無豬村”的現象迅速蔓延則完全是市場所致——糧食、飼料、仔豬價格上漲導致養豬成本增加;養殖戶的盈利遠遠低于屠宰商和零售商;豬肉市場價格不穩定。此外,動物疫病頻發,養殖戶普遍缺少安全感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為穩定發展我省生豬生產,特提出如下建議:
1、加大對生豬生產政策扶持力度
盡快將各級財政已安排的飼養母豬補貼資金落實到養殖戶和養殖企業,堅持實施能繁母豬保險政策,擴大覆蓋面,力爭做到“能保盡保”。建議在國家出臺的扶持政策的基礎上,省、市、縣三級政府要研究制定適合本地生豬生產的具體扶持辦法,從資金、技術、土地、設施、電、水、防疫等方面出臺一些優惠政策,真正激發農民養豬的積極性,由政府引導過渡到農民自發。
2、創新生豬養殖方式
積極推進“企業+農戶+訂單”的模式,即由企業向農戶提供低于市場價格的仔豬、飼料和疾病防疫,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并與農戶簽訂穩定收購價的生豬收購合同。政府要大力扶持養豬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成熟的管理經驗、廣闊的銷售市場等有利因素,盡快實現從粗放經營到集約經營的轉變,進而實現生產方式由院到區、規模養殖由百到千、經營方式由散到整、養殖戶收入由千到萬的轉變。要以農戶散養為基礎,以標準化生產為示范,大力發展生豬專業戶、專業村、專業鄉,積極推廣豬-沼-糧(菜)循環經營。
3、完善良種繁育體系,增加仔豬市場供應量,降低市場價格
各地要科學合理制定良種繁育場的區域布局和發展規劃,增加投入,加快建設或引進豬種擴繁場和縣、鄉生豬品種改良站,提高良種覆蓋率。在生豬主產區積極推廣生豬人工授精技術,對購買良種豬精液給予補助。
4、加大政府投入,健全動物防疫保障體系
一是要穩定基層防疫隊伍,充分調動防疫員工作積極性。二是要做好動物防疫工作,健全動物防疫保障體系,降低生豬發病率,減少死亡率,提高生豬飼養經濟效益。嚴格疫情的監測與報告制度,對注射疫苗等其他防疫費用,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列入財政預算予以保證。要把種豬和母豬作為免疫重點,對列入國家一類動物疫病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實行免費強制免疫。
5、加快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建設,解決養豬“貸款難”問題
鼓勵信用擔保和保險機構擴大業務范圍,采取聯戶擔保、專業合作社擔保等多種方式,為規模養殖場和養殖戶貸款提供信用擔保和保險服務,解決養豬“貸款難”問題。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對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的貸款給予重點支持。地方財政要對擔保機構的生豬貸款風險給予必要的補助。
6、加大對飼料供應、定點屠宰、豬肉銷售的管理力度,控制利潤空間
物價、工商、商業、動檢等部門要加強對市場的管理,引進競爭機制,防止壟斷經營,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建議屠宰場開通代宰業務,在市場設立豬肉直銷點,防止零售商哄抬肉價。嚴格控制飼料供應、定點屠宰和豬肉零售的利潤,實行市場價格聽證制度和利潤最高限定制度。
7、加強政府職能部門對生豬生產供應工作的領導
發展生豬生產、穩定市場供應的主要責任在地方人民政府。各地應提高對生豬生產重要性的認識,全面落實“菜籃子”行政領導負責制的各項要求,抓緊實施促進生豬生產的各項政策措施,妥善解決生豬生產基地建設、品種改良、母豬豬群保護、疫病防治、保險體系建設、貸款擔保、屠宰加工、市場供應、質量價格監管、儲備制度、應急機制等方面的矛盾和問題,盡快促進生豬生產的恢復。中心城市要在郊區縣建立大型生豬養殖場,保持必要的養豬規模和豬肉自給率。發改委、財政、農業、商業、工商、質檢、統計、銀監、保監等相關部門要各負其責,根據國家明確的各項政策措施,抓緊制定相應的配套文件,盡快將政策落到實處。同時,各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加強信息溝通和監督檢查,指導地方切實抓好生豬生產、供應和價格穩定工作。
-
03-17420
-
03-17364
-
03-17304
-
03-17258
-
03-17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