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市加快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發展特色農業是建設現代農業的核心要義,是符合景德鎮市農業、農村發展實際的現實選擇,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有效途徑,是實現和諧秀美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為加快轉變全市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⒓s化,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結合我市實際,現就加快全市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特色優勢農產品為突破口,以效益為中心,以標準化生產為手段,以規?;洜I為前提,以科技創新和新技術推廣應用為依托,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實施品牌戰略,走集約化生產、區域化布局和產業化經營的發展路子,不斷提高特色農業的生產水平和產品檔次,堅持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實現高起點和跨越式發展。
(二)主要目標
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產業化經營,走高產高效、品質優良、綠色有機、加工精細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糧食和油料播種面積分別穩定在138萬畝、27萬畝。圍繞“南菜北茶郊特色”產業空間布局,重點推進浮梁“綠色經濟”與樂平“江南菜鄉”建設,著力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加快形成具有區域特色和競爭優勢的現代農業產業格局。到2020年,樂平蔬菜和浮梁茶葉產業躋身全國先進行列,其中蔬菜常年種植面積達20萬畝,總產量達160萬噸;茶園總面積達成15萬畝,茶葉總產量達到2.4萬噸;食用菌產量在全省排名前列。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培育形成3-5個在國內、國際市場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農產品,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點、省內知名的農產品品牌和特色產業帶區,提高特色農業的產業化水平,形成區域經濟支柱,構建合理的農業生產力布局,顯著提高特色農業的整體素質和效益,實現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二、發展重點
(一)大力打造江南菜鄉品牌
融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優質蔬菜產業建設,唱響江南菜鄉品牌。重點扶持樂平市10萬畝無公害及綠色食品原料商品蔬菜基地,近郊季節性“菜籃子”蔬菜供應基地、浮梁縣高山野生特色蔬菜和食用菌基地的區域蔬菜產業發展,形成保供、增收兩不誤的良好發展格局。
高標準建設國家蔬菜標準園,在樂平市選擇蔬菜生產主要產區嚴格按照規?;N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等五個方面要求,實施0.5萬畝蔬菜標準園建設,進一步提高我市蔬菜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全面提升我市蔬菜產業競爭力和影響力,唱響“江南菜鄉”品牌。
(二)全力做大做優茶葉產業
茶葉是浮梁傳統的優勢產業,已成為山區農民增收的重要途經。圍繞做大做優茶產業,建設以瑤里、西湖、江村為代表的高山有機茶基地和以鵝湖、勒功、經公橋、蛟潭為代表的丘陵茶園基地。建立兩類九個茶葉小區,推進有機茶標準化基地建設,穩步發展有機茶。注重茶葉的深加工,利用對夏秋茶的瞬時壓差加工技術,擴大對資源的開發與增效,按產業發展要求建設贛東北茶葉交易市場。著力打造景德鎮市茶文化博覽園,體現浮梁“瓷之源茶之鄉”文化韻味,建立具觀賞性、學術性和參與性的茶文化博覽園。
圍繞做大茶產業,鼓勵本土能人涉茶創業、吸納民間資本創業,招商引資抓好茶葉加工企業建設。以“浮梁茶”區域公共品牌為浮梁茶葉的形象品牌,堅持以“產地商標統一,證明商標凸現,產品商標各異,公共資源共享”為原則,不斷壯大企業產品品牌,宣傳、開拓“浮梁茶”市場,擴大市場份額,打響“浮梁茶”。
(三)合力調整農業經濟結構
立足不同區域特色,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鞏固發展糧食、油菜等傳統優勢農產品,積極推進畜牧水產、花卉、林下經濟、精品水果、中藥材等建設。大力發展畜牧水產,做強生豬規模養殖,發展肉牛和水產養殖,扶持麻鴨、蛇、肉鴿、蛋雞、獺兔、野豬等特色養殖,不斷提高規模效益,注重養殖產品的加工開發,延伸產業鏈;將花卉產業融入工業化、城鎮化,引入大公司大集團,促進花卉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推進林下經濟發展,利用我市豐富林下資源大力發展種養業;優化水果品種結構,擴大果樹種植規模,促進水果生產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具有較大規模的生產基地,如草莓、翠冠雪梨、葡萄、楊梅等;加快藥用植物的人工栽培,建設黃蜀葵、杜仲、薄荷、黃芪等生產基地,扶持中藥材加工龍頭企業的發展。做大做強糧食加工業,培育浮梁堿水粑、樂平桃酥等全省、全國龍頭加工企業。
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組織實施“一村一品”工程建設,重點推進10個產值超億元的特色產業村建設,推動縣域的村級特色塊狀經濟集聚發展。依托村企對接、招商引資、土地流轉、項目投資、新農村建設等綜合載體,促進品種、技術、項目、資金和政策的積聚集合,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鼓勵合作社興辦農業加工企業,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加快特色規模基地擴張。到2020年,形成村村有特色、鄉鄉有規模、業業有龍頭的“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區域特色經濟發展格局,實現區域性農業特色產業快速發展。
(四)著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重點培育和引進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農產品生產基地為依托,形成若干具有當地特色和資源優勢的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讓農民更多地分享產業化經營成果。著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等組織發展,為農民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促進農產品加工結構調整與升級,支持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加大特色農產品注冊商標和地理標志開發保護力度,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品牌。到2020年,爭創國家級龍頭企業5家,培育省級龍頭企業50家,創建市級龍頭企業160家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000家,直接帶動農戶超過農戶總數的60%以上。
(五)努力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
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拓展農業功能。重點開發園區觀光型、參與體驗型、休閑度假型等現代農業休閑模式,發展各具特色的休閑觀光農業基地。建設一批民俗農莊、民俗觀光村和農業公園等農業旅游重點景區,逐步形成近郊農家樂體驗游,遠郊鄉村特色游,濱湖怡情觀光游,山區森林生態游等現代休閑農業格局。
大力構建以農村自然人文資源、建筑多元化、復合型休閑農業體系,如浮梁古村落、樂平古戲臺,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在浮梁縣為省級休閑農業示范縣的基礎上加快發展,力爭在2020年前打造成國家級休閑農業示范縣,輻射帶動我市其它縣域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培育國家級休閑農業示范點2-3個,建設國家級休閑農業示范縣1個,創建5星級示范點3個。
實施和諧秀美鄉村建設工程,大力發展我市的鄉村旅游。充分挖掘和保護農村歷史文化遺跡遺存,篩選一批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村落和鄉鎮,打造成為全國有影響的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到2020年,全市80%的鄉鎮和村莊達到和諧秀美鄉村的標準。
三、主要措施
(一)強化領導,不斷加大特色農業發展投入
各縣(市、區)政府要根據本意見,按照本地區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發展內容,任務分解責任到人,并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內容進行年度考核。要建立以農民和業主投資為主體、社會融資為補充、政府適當扶持的多元化投資的新機制。一是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外商資本和民營資本投向農業產業化;二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市財政每年安排蔬菜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不少于200萬元,專項用于蔬菜產業基地建設等方面。加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力度,每年安排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不少于400萬元,專項用于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村經濟組織的發展;三是整合涉茶專項資金,重點扶持標準化茶葉生產、加工基地、品牌升級等建設;四是發揮政策的引導和促進作用,落實好國家、省出臺的農業產業化扶持政策。
(二)完善培訓,強化特色農業發展科技支撐
各縣(市、區)農業部門要做好對所確定的示范園、示范村的技術培訓,印發技術規程,做好農資保障,分別確定一名農業干部及科技人員常年駐村駐企包點指導。要以農業科技推廣為載體,不斷強化特色農業發展的科技支撐。一是大力支持技術密集度高的產業化項目。推進蔬菜、茶葉、富硒農產品等精深加工和生物工程制藥、生態環保農產品等高附加值的產業化項目,培育高新科技型農產品加工業。二是優先支持從事特色農業產業的企業成為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只要符合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標準,可優先評為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三是加強產業化新技術的引進和研發。優先支持重點龍頭企業引進或研發高新技術成果,促進我市龍頭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生產基地建立穩定的協作關系。四是依托各級農業科研和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產業技術協會、農民科技示范戶等,推動農業科技推廣網絡的發展。五是以裝備結構調整為重點,加大農機的推廣和投入力度。
(三)加強服務,落實相關稅費減免優惠政策
要健全鄉鎮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業機械推廣、安全監理等涉及特色農業發展的服務體系建設。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示范縣建設,推動農村市場和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扶持特色農業企業發展。落實有關稅費減免的優惠政策,對新落實的特色農業項目,各有關部門不得在國家和省市規定之外收取任何費用,對上述企業銷售自產的初級農產品和初級加工品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四)依托企業,完善特色農業利益聯結機制
依托龍頭加工企業、龍頭批發市場、冷貯企業、精選包裝企業等,形成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格局,有力帶動特色高效農業發展。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一是普及和完善訂單農業,大力倡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二是鼓勵引導農戶向龍頭企業投資入股、參與龍頭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等農企聯營的高級形式,推進農企間建立緊密型的利益聯結關系。三是堅持“民辦、公助”的原則,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中介組織和各類農民專業協會,開展產前、產中、產后的自我服務。鼓勵和支持農村經紀人隊伍的發展。從2013年起,在市級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中,對每年被評定為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一次性獎勵30萬元,省級農業龍頭企業一次性獎勵10萬元,市級農業龍頭企業一次性獎勵5萬元。
(五)創建品牌,不斷開拓特色農業市場規模
以蔬菜、茶葉、糧油、畜禽等主導產業為基礎,分類別、分品種開發品牌系列產品,鼓勵龍頭企業切實把品牌建設放在突出位置,積極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積極創建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中國名牌農產品。幫助專業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注冊商標,申報地理標志產品,申請綠色食品認證,強化信息服務,組織參加展會,搞好購銷中介,幫助市場營銷等。對獲得中國名牌產品、中國名牌農產品和馳名商標的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一次性獎勵20萬元,獲得江西名牌、江西名牌農產品、江西著名商標的一次性獎勵10萬元;對獲得有機食品認證一次性獎勵10萬元,綠色食品認證一次性獎勵5萬元,農業部地理標志認證一次性獎勵獲證單位10萬元;對獲得五星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企業、國家級休閑農業示范園區(點)的企業一次性獎勵10萬元,獲得三星級以上和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一次性獎勵5萬元。上述獎勵在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內列支。
-
06-1839
-
06-1843
-
06-1832
-
06-1839
-
06-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