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涉農中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關于涉農中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九三學社江西省委員會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近年來,江西省探索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新模式,推動江西職教培優創優、提檔升級,職業教育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然而調研發現,當前涉農中等職業教育仍面臨涉農專業招生難、師資團隊力量弱、財政扶持力度低、對口就業意愿差等問題。鄉村振興戰略下推進涉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力強”的鄉村人才依然任重道遠。
一、存在問題
1.涉農專業招生難,學生生源質量不高。家長和學生對涉農職業教育的接受度不高。盡管政府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出臺減免中職生學費等系列優惠政策,但從整體看,涉農專業招生仍是一大難題。如有的職高“中草藥種植”專業因報名人數過少和就業不理想等原因,2023年已取消該專業設置。中職教育招生門檻較低,整體生源質量不高。
2.師資團隊力量弱,教師普職融通不暢。一些縣城中職學校教師多為從中小學轉崗而來,沒有職業教育經驗。有的中等職業學校師生比遠未達到18:1要求。同時,按照目前政策規定,原教育系統里的職稱無法完整對應中等職校教師職稱,影響教師薪資待遇和后續職稱評定,挫傷了積極性。
3.財政扶持力度低,專業建設能力不強。地方政府在保障職業教育工作時,多以落實國家和上級政策為主,對技術設備、實踐場地、金融支持等方面保障不足。同時,扶持政策僅為高技能人才提供經費支持,學校得不到任何獎勵,影響培養高端涉農人才的積極性。部分學校在專業和課程設置上多為教學成本較低的社會服務類專業,與本地區主導產業不匹配,且課程簡單采用“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實訓實習課”的課程時序,學生學用脫節情況普遍。
4.對口就業意愿差,服務鄉村振興能力不顯。一方面,涉農專業畢業生留在本地的少,優秀人才往往選擇發達地區就業。如某中專在我省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中獲獎的3名學生,僅1人留在當地任教,另外2人則被上海、杭州以高薪挖走。另一方面,畢業學生專業對口率不高。如,由于對傳統農業“臟亂窮”的刻板印象和對現代農業不了解,以及服務“三農”中的學用脫節,一些學生對涉農就業意愿不強。
二、建議
1.打通中職升學渠道,增強涉農職業教育吸引力。緊隨新業態、新技術發展趨勢,根據企業對人才不斷升級的要求,以及中職畢業生升入高一級學校深造的實際愿望,參照浙江省職業教育長學制人才培養模式,打通中職生升學渠道。一方面擴大五年制涉農職業教育招生數量,探索開展“中本一體化”招生試點,大力發展涉農本科職業教育。另一方面盡快推動職教高考落地,設置針對職校學生考試升學通道,暢通通過職教高考,繼續深造的大門。
2.暢通普職融合機制,壯大涉農職業教育師資力量。建議相關職能部門牽頭,加快推進職業院校自主用人計劃,建立“流動編制”等符合涉農職業教育教學需要和特點的職教師資動態調整機制。由同級財政提供經費保障,推動涉農企業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探索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進一步落實職業院校試行實訓實踐教師與專業理論課教師并行機制,大力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
3.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大力培養涉農職業人才。一是探索完善政府主導下的區域性職業教育體系發展規劃,加大職業教育宣傳力度和資金支持,扶持骨干中等職業學校建設,在規劃建設中充分考慮、有效改善中職院校實訓、就業等條件。二是加強企業實踐基地和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不斷優化校企合作教育培養模式,推動校、企、生三方實現降本增效。依法對企業投資回報,學生就業機會、待遇和發展,學校聲譽等權益,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和約束。三是注重鄉村振興人才課程設置,將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落實到專業教學各環節,如無人機操作、農機修理等課程,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
4.加強學生就業指導,引導專業與職業相融合。優化課程設計及內容,扎實開展基礎文化課和實習實訓課,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規劃未來職業。同時,涉農職業院校可以成立鄉村振興幫扶小隊,主動下農村實踐現代化種植知識,幫助村民實現農產品網絡銷售,助力鄉村振興。
-
12-1932
-
12-1922
-
01-1916
-
01-198
-
0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