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地方畜禽品種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建議
加強地方畜禽品種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建議
九三學社江西省委員會
畜禽良種作為畜牧業的源頭,決定了畜牧產業鏈的質量和效率,是我國現代畜牧業建設中的關鍵環節。但目前國內多數畜禽品種受制于外來品種,如外三元豬(長大、大白、杜洛克)、快羽肉雞、奶牛、外來肉牛、櫻桃鴨等畜禽品種。品種選育是漫長、費時費力、見效慢的工作,在急功近利思想促使下,多數企業不愿投入資金和人力去開展品種選育。雖然我國已經提出種業振興的國家戰略,連續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將種業作為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來抓,但由于地方品種保種和開發利用的效益、機制等問題,目前畜禽品種依賴國外品種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一、存在的問題
(一)多數品種瀕臨滅絕消亡。目前,我國已經建成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基因庫199個,省級場、區、庫458個,保護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并且53%的畜禽地方品種得到了產業化開發,但仍有不少地方畜禽品種已瀕臨滅絕或消亡。以江西省為例,有地方畜禽品種36個,目前建有地方畜禽保種場的不到一半,多數品種已瀕臨滅絕,如贛中南花豬、杭豬、濱湖黑豬、南昌白豬、康樂雞、錦江牛、吉安牛、廣豐牛、鄱陽湖水牛、信豐山地水牛、峽江水牛、贛西山羊、廣豐山羊、萬載兔等。有些品種(如贛中南花豬)原來有保種場,但由于疫情、管理等原因,也幾乎滅絕。從2021年底完成的畜禽遺傳資源普查看,南昌白豬已找不到蹤跡,贛中南花豬、杭豬、濱湖黑豬等品種存欄量都不足2000頭,鄱陽湖水牛、信豐山地水牛、峽江水牛等不到萬頭。還有多數地方畜禽品種由于只為保種而保種,沒有開發利用,造成保種場效益低下,資金困難,舉步維艱,不少保種場不愿繼續或讓其自生自滅。
(二)開發利用渠道不廣。當下,諸多禽畜品存在開發利用渠道不廣,產業鏈開發尚未打通問題。以吉安紅毛鴨為例,目前良繁體系不健全,只有保種場,沒有擴繁場,擴群繁殖量小。同時多數采用簡陋粗放的飼養方式,不僅對環境、水質造成影響,還可能出現鴨病泛濫,超劑量、超范圍用藥等問題。同時紅毛鴨早期生長發育較慢、飼料轉化率低、養殖成本高,作為肉用品系個體偏小,也限制了該品種的開發利用。泰和烏雞雖在CCTV、吉安、泰和高鐵站等媒體進行品牌宣傳,舉辦泰和烏雞節,并參加國內各類展銷宣傳活動和網上營銷,但產業鏈開發上還有差距,且肉質偏柴,在菜品開發上受影響。
(三)種群數量急劇減少。隨著農業機械的全面推廣和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多數畜禽品種急劇減少。以峽江水牛為例,存欄量明顯減少,在長期小群體閉鎖繁育情況下,峽江水牛地理標識區內水牛存在種群近交程度增加、遺傳多樣性下降、種質特性退化的風險。如峽江水牛臨時保種場由江西寶豐牧業有限公司承擔,該場現存欄7個家系峽江水牛母牛119頭,公牛18頭,全部進行了基因測序和遺傳資源性能測定,已于2022年1月核發臨時保種場證,目前該場還在補充部分家系種牛數。又如,2021年畜禽遺傳資源普查發現,目前贛中南花豬只在遂川和樂安有存欄,其中遂川縣楠溪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目前實際存欄地方豬母豬89頭,公豬2頭。目前該公司用贛中南花豬母豬與杜洛克公豬雜交生產黑豬,育肥后以土豬名義在吉安中心城區市場屠宰銷售,但日屠宰量一般在3頭以內,公司運行拮據。
二、建議
(一)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等相關法律文件精神,切實落實地方政府的屬地責任、主管部門的管理責任和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單位的主體責任,實行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對在畜禽遺傳資源保護中不作為、亂作為造成畜禽遺傳資源流失、滅絕的依法追究責任。
(二)出臺具體可操作的扶持政策,切實上解決地方畜禽品種保護和開發利用中“用地難”、“審批難”、“貸款難”、項目“實施難”和最后一公里基層人員“服務難”等實際問題,形成支持合力,提高地方畜禽品種保護能力。
(三)建立產學研聯合育種機制,推進地方畜禽良種繁育場建設,大力支持地方畜禽種質資源庫、畜禽原種場和擴繁場建設。積極開展地方畜禽品種聯合育種攻關,實施畜禽遺傳改良計劃,開發地方畜禽品種配套系和優良畜禽新品種,擴大地方畜禽品種的開發利用渠道。
(四)通過屠宰、加工、餐飲和產品開發延伸畜禽產業鏈,加大技術攻關力度,開發一批地方畜禽在藥用、食用、保健方面的產品,擴大開發應用途,提高附加值。同時,因地制宜推廣一批母牛高效繁育、肉牛發酵床、水禽小水系養殖、“稻—鴨”養殖、烏雞林下養殖等實用新型技術;結合農副產品種植推行適用廢棄物處理模式和工藝,提升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大力推廣“千家萬戶養母牛、肉公牛集中育肥”和家禽““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等經營模式,提升地方畜禽品種抗市場風險能力。
-
12-1952
-
12-1951
-
01-1922
-
01-19100
-
01-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