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白血病患者帶來生的希望—— 記九三學社社員、南昌市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鄔國和
他為白血病患者帶來生的希望
—— 記九三學社社員、南昌市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鄔國和
今年7月初,南昌市各家報紙、電視臺相繼報道了“江西省首例半相合骨髓移植手術已成功實施”的新聞,主持該項手術的醫生就是九三學社社員、南昌市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鄔國和。鄔國和在近二十年的從醫生涯中,無私奉獻,恪盡職守、持之以恒,無怨無悔地工作在醫治血液病臨床第一線,憑著對患者的愛心和責任心,潛心鉆研業務,攻克醫學難題。他以精湛的醫療技術,高尚的醫德醫風,被白血病患者及親友們稱贊為“最親的人”,他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社會主義榮辱觀。
挑戰白血病
?。保梗福纺辏w國和畢業于江西醫學院醫療專業。當時,日本電視連續劇《血凝》正在全國熱播,劇中身患白血病的女主人公最終被血魔奪走了生命。鄔國和在對女主人公的命運感到惋惜之余,開始對白血病產生了興趣。難道白血病真的是難以治愈嗎?于是,他開始利用業余時間研究白血病。功夫不負有心人,1990年他考上了中國醫科大學血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開始了向白血病的挑戰。白血病是一種造血組織的惡性疾病,俗稱“血癌”,今天,隨著環境污染加重等原因,中國的白血病患者越來越多。據報道,目前我國至少有400萬白血病患者,且以每年3萬到4萬的速度增加。
?。保梗梗衬?,以優異成績獲得醫療碩士學位的鄔國和謝絕北京等地多家醫療單位的邀請,回到家鄉,來到了南昌市第一醫院血液科工作,同時繼續進行醫治白血病的研究。以前,面對白血病患者,醫生基本沒有辦法挽救病人的生命。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與發展,有條件的病人可以通過化療接受治療,但一般需要經過五年的化療才能治愈。病人每接受一次化療,白細胞就可能降到零,病人就好像在死亡線上走一回。同時高昂的醫療費用,對于一個白血病患者家庭來說,精神上、經濟上都要承受巨大的壓力。面對數十萬元的巨額醫療費用,許多貧困家庭往往只能選擇放棄。正是白血病化療存在的種種困難,使得鄔國和想到了骨髓移植技術。
骨髓移植技術始于1951年,20世紀70年代骨髓移植技術的臨床應用得到了迅速發展,世界各地相繼建立了一批骨髓移植(BMT)中心。我國的骨髓移植技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骨髓移植技術是目前治療白血病的最好方法之一,已經達到50%甚至70%的治愈率,因此,在鄔國和的倡導下,2002年南昌市第一醫院在全省較早引進了骨髓移植技術,給許多白血病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在引進骨髓移植技術后,白血病患者的治愈率不斷上升,但這并沒有使鄔國和對白血病探索的腳步停下來。2004年鄔國和主持研究的《異基因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治療白血病》項目取得新成果,他成功地為5位白血病患者進行了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這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技術給更多的白血病患者帶來了福音。同年,這項研究獲得了南昌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然而,骨髓移植技術要求移植雙方的骨髓配對必須完全吻合,即供者骨髓染色體中移植抗原的6個免疫標識,均與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相匹配,否則極易產生排異反應。但這種可能性在同胞手足間的幾率也只有25%左右。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半相合異基因骨髓移植新技術開始應用于臨床,這項技術只需患者與供者一半的免疫標識相匹配,即可進行骨髓移植手術。由于這種骨髓不完全匹配的情況下進行骨髓移植手術具有較大的風險性,此前省內還無成功的先例。2005年5月,鄔國和又開始了新一輪對白血病的挑戰,他主持的江西省衛生廳課題“半相合骨髓移植治療白血病”,經過近一年的探索、準備,今年6月實施我省首例半相合骨髓移植手術。患者是一名宜豐縣的普通農民唐海峰,今年28歲。2005年5月份他被查出得了白血病,必須進行骨髓移植才能得到根治。唐海峰的母親王花魁當即趕到南昌做骨髓配型檢查,希望用自己的骨髓來挽救兒子的生命。但遺憾的是,在南昌市第一醫院血液科檢查后,發現骨髓配型要求的6個位點,她與兒子只有3個位點相合,另外還有3個位點不合。眼看兒子的病情一天天惡化,卻還沒能找到匹配的骨髓,為了給兒子創造一線生機,年近50歲的王花魁帶著兒子又一次來到南昌市第一醫院血液科,找到鄔國和,懇切要求進行半相合骨髓移植,用自己的骨髓救兒子一命。鄔國和和同事們被王花魁舍命救子的精神所感動,決定克服一切困難,為唐海峰實施半相合骨髓移植手術,創這項手術在省內的先例。他們查找了大量相關資料,召開多次會議研究手術方案,做好一切術前準備工作、要把風險控制到最低限度。
拳拳赤子心
鄔國和從中國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至今,一直從事血液病的研究、白血病的治療,每年醫治血液病患者達500余人,但他從沒有做過一件對不起患者的事情,從未收過一個“紅包”,得到病人及家屬的廣泛贊譽。由于血液病的治療往往伴隨著高額醫療費用,為了減輕患者的負擔,對能不檢查的項目,鄔國和決不給病人檢查,使用的藥物也盡量在病情允許下使用相對便宜的。農村長大的鄔國和,忘不了養育他的紅土地,忘不了家鄉的父老鄉親。每當看到農村來的病人,他都感到特別親切,總有一種盡快為他們解除病痛的沖動。當遇到貧困家庭的患者有困難時,他常常慷慨解囊,傾情相助。對待工作,鄔國和永遠是那么認真,負責、敬業,對病人他始終保持著一份赤子之心,把病人當親人。因為他在給患者治療的過程中,體會到一個醫生價值。
2003年,已是副主任醫師的鄔國和被任命為血液科主任,他以最快的速度進入角色,擔當起血液科的帶頭人。工作中他比以前更加身先士卒,不論白天黑夜,不論春夏秋冬,到病房查房已成為他的一種習慣。大家已經記不清有多少個節假日、多少個深夜,當患者病情發生變化,他一接到電話,立即趕到醫院,為病人診斷、安排,等病人情況穩定后,他才離去。他在工作中嚴格要求每一名醫護人員,出現差錯,毫不留情嚴厲批評;在生活上卻細心關心每一位醫護人員,讓他們感受到血液科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正是因為鄔國和在各個方面都起到了表率作用,換來了血液科的團結與高效率的工作。2004年以來,血液科平均年門診量為3600人次,病床使用率達80%以上,醫療事故發生率為零。2005年,醫院開展“醫院管理年”活動,鄔國和以此為契機,帶領科室人員開展了擴大科室規模、改善服務態度、規范醫療行為、促進科研發展等一系列工作,制定了“血液科工作常規制度”、“住院病人服務指南”等,切實把病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為病人提供良好的服務平臺。經過嚴格訓練,科學化管理,艱苦的磨煉,血液科脫穎而出,一躍成為先進科室,被醫院評為引進新技術新項目最佳科室、業務量增長最快科室,被市新聞媒體評為“打造健康南昌、構建和諧社會”“三名工程”中的名科。鄔國和也被評為醫院、市衛生局先進工作者,市名醫、省衛生系統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005年榮獲南昌市勞動模范稱號。
鄔國和不僅僅是醫院的醫生、血液科主任,還是江西醫學院、南昌市衛校的兼課教師和碩士研究生導師,每年帶教學生100余人。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他揣摸出一套教學方法,力求教與學的統一。課堂教學技能,是集書本知識、語言表達能力、表演藝術、心理知識于一身的綜合性技能。正是由于鄔國和注意到了這些特點,能夠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思索、刻苦鉆研,使他成為學生們心目中的好老師。他年年都被學生投票評為優秀教師,除臨床、教學任務之外,鄔國和也從未放松過科研。近年來,他在《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白血病》等專業刊物上發表論文10余篇,2003年榮獲南昌市首屆青年醫師讀書(論文)報告會一等獎。他主持、參與的科研項目中,1項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獲南昌市科技進步二等獎。許多人都為鄔國和在臨床、教學、科研上積極探索、拼搏開拓的精神所感動,對他所取得的成績感到驚訝和敬佩。但他在榮譽面前卻很平靜,他說:“其實,我并沒有做什么特別的事,只是將自己的工作做好而已。能為患者做一些實事,是醫生最大的快樂?!?
殷殷為民情
1995年4月,鄔國和加入了九三學社。2001年當選為九三學社南昌市醫衛系統支社副主委,2004年12月當選為九三學社市委常委,加入九三學社11年,他感到在這個集體中學到了不少東西,增長了敬業精神,加強了參政議政的意識和能力,拓寬了眼界,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把九三學社的工作看得與本職工作同等重要,他在臨床、教學、科研工作中每天幾乎都是超負荷運轉,但是只要九三學社的工作需要,他從不推諉,都會千方百計克服困難,接受任務,認認真真去做,把事情做好,他曾多次參加“送醫、送藥、送科技下鄉”義診活動,組織支社社員到SOS村、進社區開展健康咨詢、義診等活動。
2002年鄔國和當選為南昌市第十一屆政協委員,他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眼界要更開闊,胸襟要更寬廣,要不斷加強學習,加強修養,提高政治素質,增強參政議政能力,思考問題要逐步學會把全市人民放在心上。他十分珍惜在市政協開會和發言的機會,力求做到提案提到關鍵處、議政議到點子上,呼吁老百姓的心聲,反映社情民意。他充分利用九三學社和市政協提供的廣闊的政治舞臺,發揮專業優勢,積極建言獻策,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真知灼見。在他當政協委員四年時間里,提交個人提案20件。2003年,根據社會上存在的醫患關系緊張的現象,他在市政協會上連續提交了《改善醫患關系,加強醫療環境保護,搞好新聞宣傳工作》、《改善醫患關系,加強醫療環境保護,搞好醫療自身建設》、《改善醫患關系,加強醫療環境保護,搞好醫院保安工作》三個提案,積極為改善醫患關系想辦法、提建議。今年年初,在市政協十一屆六次會議上,他結合自己的專業、通過大量調查研究,撰寫了提案《關于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建議》,指出目前群眾普遍反映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實質以及形成的10個原因,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11條建議。提案提交后,立刻引起各方面的關注,新聞媒體紛紛對他進行采訪,《南昌日報》、《中國南昌》政府網登載了他的提案。
認識鄔國和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很低調的人,不喜歡張揚,對名利看得很淡。他珍惜榮譽而不追慕虛榮,他熱心參政議政而不嘩眾邀功,他不把民主黨派看作消閑無為之所,也不將參政黨當作捷進之階。他同時還是一個感恩的人。2004年10月26日晚,一場大火無情地燒毀了鄔國和遠在進賢縣農村的老家,火魔吞噬了撫養他長大、教育他成人、始終支持他的老父親。噩耗傳來,鄔國和悲痛欲絕,社市委領導、社員紛紛前去看望、慰問他及家人,并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事后,鄔國和深情地寫了一封信,真摯地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而且在以后的工作中,他更加努力,他要用自己的工作成績來回報大家對他的支持和幫助。
鄔國和還年輕,今年才41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光。在未來的日子里,他希望用自己的醫術幫助更多的血液病患者,給他們帶來戰勝疾病的信心,為他們帶來生的希望。
(九三學社南昌市委宣傳部 王小玲)
-
06-250
-
06-050
-
06-050
-
04-240
-
04-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