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網絡媒體文化南昌探尋之旅啟動
合肥在線南昌專電(戴小花)中華文化五千年燦爛無比,像春雨灌溉著人們的心田。為弘揚工匠精神,,振興傳統工藝,6月4日,“全國網絡媒體文化南昌探尋之旅”活動正式啟動,來自全國各地的20多家網絡媒體代表齊聚南昌,領略豫章故郡風貌,感受文化南昌魅力。這項大型活動由南昌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南昌日報社主辦,南昌市群眾藝術館(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南昌新聞網承辦。
非遺技藝受市民追捧
據介紹,全國網絡媒體文化南昌探尋之旅活動,旨在以活動為媒,搭建交流平臺,進一步增強南昌文化自信、凝聚南昌力量、提振南昌精神、提升南昌形象,向海內外講好南昌故事,譜寫中國夢的南昌新篇章。南昌市群眾藝術館館長李琦表示,在首個“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即將來臨之際,邀請全國網絡媒體一起探尋感受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具有特殊的意義。
為了進一步展示南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啟動儀式現場還設置了非遺展示體驗區,眾多非遺傳承人現場演示非遺技藝。幽蘭畫糖人、豫章刻瓷、豫章贛繡、南昌竹雕、流湖棕編、豫章剪紙等南昌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在現場向人們展示了精湛的技藝,不少人圍在傳承人身旁仔細觀看制作工藝,還不時問這問那,對作品喜愛有加。
“贛繡的特殊針法來源于民間,將動植物的生長規律融入刺繡中,作品與眾不同。現在一幅贛繡作品的價格在幾百至幾萬元不等。”贛繡第八代代表性傳承人余正連表示,她希望通過今天這種方式讓贛繡進入尋常百姓家。
同樣引人注目的非遺項目還有幽蘭畫糖人,畫糖人第七代傳承人龔保新說:“這手藝最見功夫的就是‘畫’這個環節。握住糖勺繪畫時,講究的是眼明手快、眼到手到、迅速造型,以求一氣呵成。”
非遺民俗大戲輪番上演
為讓全國網絡媒體采風團的代表們對南昌非遺文化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啟動儀式結束后,還專門安排了一場“文化南昌”非遺專場演出。
演出在極具民俗特色的情景歌舞《潑蛇燈》中拉開序幕;表演唱《紅色黎明》生動地再現了南昌八一起義前夜,朱德利用“打麻將”,巧妙地削弱了敵軍指揮力量的故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小筱貴林帶來的《南腔北調》用南昌方言表演“笑的藝術”;龍舞《青云祥龍》中,兩條祥龍上下翻飛,猶如騰云駕霧,給人一種全新的藝術享受;采茶戲《道情》則把江西的傳統曲藝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一個個精彩節目輪番登場,贏得了現場觀眾陣陣熱烈掌聲。
精彩絕倫的特色文化表演,讓來自全國各地的網絡媒體記者紛紛感慨“沒想到南昌還有這么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時,也讓不少土生土長的南昌人倍感新奇。“這次是特意帶著兒子來看看,讓他熟悉下本土傳統文化與民俗。”市民王先生抱著五歲的兒子笑著說。
采風團踏上行程感受南昌歷史人文
當天上午啟動儀式后,全國網絡媒體采風團便踏上行程。在為期3天的活動中,采風團一行將先后前往八大山人景區、西山萬壽宮、南昌瓷板畫研究中心;灣里區洪崖丹井、明清文化園;進賢縣李渡鎮、文港鎮等地,實地感受南昌歷史人文,采訪特色小鎮,體驗工匠精神。
-
06-30210
-
06-30186
-
06-3098
-
06-3077
-
06-3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