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剛剛放出重磅消息!資金、政策支持 這些人
重磅!
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進一步做好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畢業生、退役士兵和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人員到農村創業創新,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江西省是農民工輸出大省,
很多人迫于生計而常年在外地打工。
這下好了,
老鄉們回家創業、安居樂業就有希望啦!
具體有哪些實施意見?
責任部門又是哪些?
一起看過來~
突出重點領域
01
推動農村產業融合
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引導返鄉下鄉人員主動對接新一輪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積極發展規模種養業、特色農業和設施農業;
發展農產品烘干、貯藏、保鮮、凈化、分等分級、包裝、營銷等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引導開發營養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實惠的加工食品。
引導返鄉下鄉人員主動對接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升級版農家樂、采摘園和休閑農業聚集村,提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產品和服務檔次;
發展農村電商、文化創意、養生養老、中央廚房、農村綠化美化等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
引導返鄉下鄉人員主動對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和利益分配關系,讓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
責任單位
省發改委、省農業廳、省工信委、省商務廳、省旅發委和市、縣〔區〕政府等
02
強化創業創新主體培育
鼓勵和引導返鄉下鄉人員通過承包、租賃、入股、合作等多種形式,創辦領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通過聘用管理技術人才組建創業團隊,與其他經營主體合作組建現代企業、企業集團或產業聯盟,共同開辟創業空間。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積極搭建農村電商發展平臺,鼓勵開展網上創業。
探索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種形式,著力培育產權清晰、利益共享、機制靈活的創業創新共同體。
責任單位
省農業廳、省發改委、省林業廳、省商務廳、省人社廳等
03
創建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
支持各地依托現有開發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以及專業市場、農民合作社、農業規模種養基地等各類平臺,整合、創建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園區(基地)。
對入駐創業孵化基地的企業、個人,在創業孵化基地3年內發生的物管費、衛生費、房租費、水電費等給予補貼,補貼標準由原來不超過50%提高到60%,所需資金由就業資金統籌安排。
創建農村科技致富示范基地,推進農村青年創業富民行動。
責任單位
省發改委、省農業廳、省科技廳、省工信委、省人社廳、省財政廳、省教育廳、省商務廳和市、縣〔區〕政府等
搭建服務平臺
04
加強返鄉下鄉人員培訓
利用“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一村一品大學生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培訓、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農村青年創業致富“領頭雁”計劃等平臺,加大對返鄉下鄉人員的培訓力度。
(資料圖)
建立返鄉下鄉人員信息庫,有針對性地確定培訓項目,實施精準培訓,提升其創業能力。鼓勵各類培訓資源參與返鄉下鄉人員培訓,支持各類園區、星創天地、農民合作社、中高等院校、農業企業、知名村鎮等建立創業創新實訓基地。
以婦女之家為平臺,支持開展電商培訓、新型職業女農民培訓、女致富帶頭人、家政、手工技能等培訓。加強創業創新導師隊伍建設,從企業家、投資者、專業人才、科技特派員和返鄉下鄉創業創新帶頭人中遴選一批導師。建立各類專家對口聯系制度,對返鄉下鄉人員及時開展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
探索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支持鼓勵有條件的社會力量開展農村創業創新培訓、專家對口幫扶等活動。
責任單位
省農業廳、省發改委、省人社廳、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民政廳、省林業廳、省扶貧和移民辦、團省委、省婦聯和市、縣〔區〕政府等
05
提升創業創新服務能力
#p#分頁標題#e#充分發揮“江西工商創業咨詢一點通(江西省小微企業名錄系統)”綜合性創業服務平臺作用,不斷提高返鄉下鄉人員創業扶持政策及實施的知曉度、透明度和精準度。
以江西智慧農業“123+N”為平臺,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創業創新。推進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和信息平臺建設,依托現有的各類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和園區(基地),為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提供高效便捷服務。
支持返鄉下鄉人員投資入股參與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和運營,可聘用其作為村級信息員或區域中心管理員。
責任單位
省工商局、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省氣象局、省商務廳、省工信委和市、縣〔區〕政府等
06
暢通市場準入渠道
推進工商登記全程電子化,逐步推開在辦證大廳開設自助服務區,指導名稱字號和商標一體化注冊服務,有序推進企業名稱登記管理制度改革,實現企業名稱自主選擇,通過第三方機構形成并發布各設區市、直管縣(市)營商環境指數,探索開展“證照分離”“多證合一”先行先試,加大企業“五證合一”、個體工商戶“兩證整合”改革實施力度,鞏固改革成效。
加快省內三級網上并聯審批系統建設,進一步簡化工作流程。縣級政府要設立“綠色通道”,為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提供便利服務,對進入創業園區的,提供有針對性的創業輔導、政策咨詢、集中辦理證照等服務。
責任單位
省發改委、省工商局、省人社廳、省國稅局、省地稅局和市、縣〔區〕政府等
加大政策扶持
07
創新金融扶持方式
(資料圖)
積極發揮江西青年創業就業基金的作用,對符合條件的返鄉下鄉人員青年創業項目提供擔保貸款等資金扶持。
責任單位
省財政廳、團省委、省政府金融辦、人行南昌中心支行、江西銀監局和市、縣〔區〕政府等
08
加大財政政策支持
對返鄉下鄉人員創辦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符合農業補貼政策支持條件的,按規定同等享受政策支持。
同時,將符合條件的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項目納入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范圍,將符合條件的返鄉下鄉人員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農產品加工、農村信息化建設等各類財政支農項目和產業基金扶持范圍。
高校畢業生到貧困村創業帶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可按規定申報扶貧項目支持、享受扶貧貼息貸款等扶貧開發政策。
(資料圖)
大學生、留學生回國人員、科技人員、青年、婦女等人員創業的財政支持政策,要向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延伸覆蓋。
鼓勵舉辦各種類型創業創新大賽,主辦單位可對獲獎項目給予一定的資助。對獲得國家和省有關部門、單位聯合組織的創業大賽獎項并在江西登記注冊經營的創業項目,給予一定額度的資助,其中獲得國家級大賽獎項的,每個項目獎勵10-20萬元;獲得省級大賽前三名的,每個項目獎勵5-10萬元。
責任單位
省農業廳、省教育廳、省人社廳、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省工信委、團省委、省婦聯和市、縣〔區〕政府等
09
強化用地用電保障
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通過調整存量土地資源,緩解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用地難問題。
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用地政策,,支持返鄉下鄉人員開展設施農業建設和經營。
鼓勵返鄉下鄉人員依法以入股、合作、租賃等形式使用農村集體土地發展農業產業,依法使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開展創業創新。
支持返鄉下鄉人員依托自有和閑置農房院落發展農家樂。
在符合農村宅基地管理規定和相關規劃的前提下,允許返鄉下鄉人員和當地農民合作改建自住房。
支持返鄉下鄉人員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建農業物流倉儲等設施。
#p#分頁標題#e#鼓勵利用“四荒地”(荒山、荒溝、荒丘、荒灘)和廠礦廢棄地、磚瓦窯廢棄地、道路改線廢棄地、閑置校舍、村莊空閑地等用于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
農林牧漁業產品初加工項目在確定土地出讓底價時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別相對應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的70%執行。
責任單位
省國土資源廳、省人社廳、省教育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水利廳、省電力公司和市、縣〔區〕政府等
010
加大社會保障力度
對返鄉下鄉人員創辦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招用就業困難人員、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以靈活就業方式參加社會保險的,按規定給予一定社會保險補貼。
返鄉下鄉人員創辦企業招用的人員,按規定享受職業培訓補貼、職業技能鑒定補貼、公益性崗位補貼和調整后的就業創業服務補貼。
對返鄉下鄉人員初始創業失敗后生活困難符合社會救助條件的,可申請享受社會救助。將從事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返鄉下鄉創業人員按規定納入社會保險覆蓋范圍。
責任單位
省人社廳、省財政廳、省教育廳、省民政廳和市、縣〔區〕政府等
011
落實稅收減免政策
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辦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落實稅收減免和普遍免費政策。
責任單位
省國稅局、省地稅局、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工商局等
012
加大創業擔保扶持
對符合創業條件的返鄉下鄉人員,可獲創業擔保貸款最高額度為10萬元;對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貸款最高限額為400萬元;對符合二次扶持條件的,對合伙經營和組織起來創業的,對符合條件的促進就業基地、小企業孵化基地、創業孵化基地,按創業擔保貸款政策執行。
上述向個人發放的創業擔保貸款期限最高3年,按規定享受財政貼息;貸款經經辦金融機構認可,可以展期1次,展期期限不超過1年,展期期限內貸款不貼息。
向小微企業發放的創業擔保貸款期限最高2年,按規定享受財政貼息。
鼓勵采取抵押、質押、聯保互保及信用擔保等方式提供反擔保。扶持符合新型創業業態,對返鄉下鄉人員利用電子商務網絡平臺創業,符合規定的,可享受創業擔保貸款和貼息政策。
責任單位
省人社廳、人行南昌中心支行、省財政廳等
來源:江南都市報綜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報
編輯:陳陽
這么多實打實的措施引鳳入贛
廣大才子們再也不用離鄉發展了
在家門口也能大顯身手!
待遇豐厚必然也是沒得說!
趕緊轉給在外的家人朋友看看
北上廣固然不錯
咱家鄉大江西也不賴!
回來也能加油干!
-
06-30210
-
06-30186
-
06-3098
-
06-3077
-
06-3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