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海昏侯墓 隱藏紡織品天堂
海昏侯劉賀大墓考古發掘五年來,始終未見發現各種紡織品以及完整衣物的報告。然而,海昏侯墓中到底有沒有紡織品特別是享譽中外的絲綢?有沒有漢代的各種服裝特別是貴族穿戴的豪華服飾?
海昏侯劉賀大墓考古發掘五年來,始終未見發現各種紡織品以及完整衣物的報告。然而,海昏侯墓中到底有沒有紡織品特別是享譽中外的絲綢?有沒有漢代的各種服裝特別是貴族穿戴的豪華服飾?
昨日,記者從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獲悉,根據海昏侯墓已經出土的竹簡、木牘上的殘留文字,參照歷史文獻的記載和考古發掘的成果,初步釋讀得知海昏侯墓隱藏驚艷世界的紡織品天堂,十余種漢代紡織品豪華搭配,而且主槨室四周用懸掛玉璧的錦綢裝飾,讓整個木質的墓塘內五色炫曜,熠熠生輝!
劉賀建造大墓耗費數百萬錢
主槨室四周用懸掛玉璧的錦綢裝飾
我國是絲綢的故鄉,早在二千多年前,漢代的張騫開通西域后,大批精美的絲綢以及各種紡織品,便沿著這條橫跨歐亞的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傳播到世界各地,絲綢等紡織品的數量、品種和質量都大幅度提高,達到鼎盛。在這樣的背景下,海昏侯劉賀會擁有當時最高等級的絲綢以及各種紡織品。
考古專家介紹道,在海昏侯墓西藏閣的文書檔案庫中,疑似劉賀親自撰寫的一篇《筑墓賦》,贊頌由自己主持修建的這座大墓,其中有“厚費數百萬兮,治冢廣大。長繪錦周塘中兮,懸璧飾廬堂。西南北東端兮,……”等語句。
考古專家表示,這段文字傳達出三個信息,第一,劉賀建造這座大墓耗費竟達數百萬錢;第二,在這座大墓的墓塘中,使用“長繪錦周(綢)”進行裝飾;第三,用懸掛的玉璧即“懸璧”,裝飾在錦綢上,西南北東全覆蓋。
按現在方法計算
錦綢裝飾主槨室至少需上千平尺
據了解,漢代紡織品的花色品種十分豐富,在繒或帛的總稱下,有紈、綺、縑、綈、紬(綢)、縵、綮、素、練、綾、絹、縞以及錦、繡、紗、羅、緞等數十種,織造技術已經達到了純熟的境地。
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彩錦,就是《筑墓賦》中所說的“長繪錦周(綢)”。錦字,是金與帛的結合體。在漢代這是一種經線起花的彩色提花織物,紡織過程中往往加入金銀箔絲,花紋閃亮生動,外觀絢麗多彩,錦上還可以織繡文字。由于彩錦的生產工藝要求很高,織造難度很大,因此其價格貴重如金。
海昏侯劉賀使用這種“長繪錦周(綢)”,到底有多長?是單幅還是雙幅或者是三幅?考古專家介紹,按照現在的裝飾方法計算,或懸掛起來,或粘貼在槨板上,至少需要上千平方尺的錦綢。
放置主棺槨處出土青銅帷帳帳鉤
據介紹,在海昏侯墓中,使用紡織品作裝飾的地方還有多處。在主槨室的東室東北部,也就是放置主棺槨處,出土了青銅帷帳帳鉤。
一般地說,帷帳是用細紗制成,既透風、透光,又擋蟲、擋塵,是南方的生活用品,也是貴族臥榻之上的奢侈品。
記者看到,,此帳鉤長約一尺有余,形如一只正在爬行的壁虎,惟妙惟肖。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帳鉤兩頭用于懸掛帷帳的鉤子都很小,如果用其懸掛如今的蚊帳,顯然因為鉤子太小無法掛住。
“這說明當時懸掛的帷帳是非常輕非常薄的,用很小的鉤子就能掛住。”考古專家說道。
劉賀內棺的棺蓋上發現絲織品荒帷(棺罩)
據考古工作者介紹,在劉賀內棺的棺蓋上,人們發現了絲織品的痕跡。經分析可能是罩在棺上的荒帷。荒帷,就是現在所說的棺罩,在先秦典籍中多次出現過。
考古工作者透露,發現的荒帷痕跡大約有內棺棺蓋三分之二面積大小,圖案布局比較完整,但側面懸垂的荒帷已經難尋蹤跡。
荒帷上的花紋是典型的漢代紋飾,小的像花穗一樣,三四厘米左右一個,是繡在織物上的。初步估計屬于皺紗之類的紡織品,經緯線是加捻的,比平紋紡織品難度大。此外,劉賀下葬時使用過的溫明,上面也應有紡織品覆蓋。
或許,這就再次驗證海昏侯墓的墓塘中,使用了大量的高檔的紡織品。槨室里、棺材中、器物上都用紡織品裝飾。
海昏侯墓出土三塊與紡織品和衣物有關的木櫝
涉及到的漢代紡織品十余種
考古專家介紹,劉賀是從山東的昌邑到江西的海昏,這一北一南兩個地方都是紡織品的重要產地。因此,劉賀對各種高檔的紡織品應當是非常熟悉的。
“目前看到海昏侯墓出土的與紡織品和衣物有關的木櫝共三塊,第二十號簽牌、第二十一號簽牌、第二十四號簽牌。”專家說道,簽牌就是一塊上圓下方的木頭片兒,其上有孔,以便用線繩捆在漆盒或者衣笥上。簽牌上用毛筆寫明漆盒或衣笥內各種紡織品和衣物的名稱、數量等,實際上是一張清單,所以也有人叫它“隨葬遣策”。
#p#分頁標題#e#海昏侯墓的簽牌編號達到34號,說明盛放物品的漆盒和衣笥至少有三四十個。僅僅在第二十號簽牌、第二十一號簽牌、第二十四號簽牌上,就涉及到漢代的紡織品丸(紈)、絮、絲、絹、緀、練、絳、布等八種,再加上《筑墓賦》中提及的繪、錦、綢等,共計十余種。
海昏侯墓中的紡織品以麻、絲、棉為主
那么,海昏侯墓中的紡織品種類都有哪些呢?記者得知,主要包括三大類,分別是麻、絲、棉。
考古工作者以“麻”為例向記者介紹道,在我國麻的使用比絲綢至少早了5000年,早期人們主要種植大麻,秦漢時期主要種植的是貯麻。用貯麻纖維制成的服裝叫布衣,價格相對比較便宜,為普通人所穿。“海昏侯墓簽牌中提到的‘筒布褑襪’,就是用麻做成的。”
同時,海昏侯墓出土的三件漆器上的銘文都記載著,在髹漆過程中使用了“丹臾(猶)丑布”。“丑布”實際上也是麻織物,用于做漆器的夾貯胎。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量漆器,如奩、盒、碗、盤、杯,主要是用夾貯胎做成的。
劉賀大墓中的主棺以及食案,在髹漆時也要使用大量麻布,粘貼在木板表面,叫一麻五灰,借以找平木頭上的坑洼,增強木材的張力。
據考古工作者介紹,在搬動棺木蓋板時可以隱約感覺到上面似乎有布一類的東西。推測應該是麻類的紡織物。
此外,在海昏侯墓的車馬坑中,出土了青銅鎏金、錯金銀蓋弓帽。漢代的安車或軺車上往往裝有傘一樣的蓋,用以遮風、擋雨、防曬。這種車蓋也是用麻織品制成的,一般是青黑色的,有圓形的,也有長方形的,具有很強的韌性和張力,靠傘轂和蓋弓帽支撐起來。
-
06-30210
-
06-30186
-
06-3098
-
06-3077
-
06-3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