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中國建設的創新“密碼”
????光明網訊(記者 靳昊、胡曉軍)基層治理力量薄弱難題如何破解?怎樣匯聚社會力量實現群防共治?校園欺凌、電信詐騙、非法集資、拐賣兒童……各類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如何應對?答案是創新。10月10日至12日,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新工作會議在江西南昌舉行。與會中央和地方有關單位負責人交流平安建設經驗,分析當前形勢,研究部署深入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新。從被動應對處置各類風險轉向主動預測預警預防,創新——已成為平安中國建設的關鍵詞。
????“把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起來,將為社會治理插上騰飛的翅膀。”會上,中央政法委領導如此表示。貴州、浙江、上海等地將大數據、云計算技術與公安業務等高度融合,提高了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會議提出,,要打破基于權力所形成的各種利益固化的體制壁壘,統籌有關地方、部門和互聯網企業資源力量,盡快建立科學的數據標準體系,解決內外融合難、上下對接難等問題。
????網絡犯罪來勢洶洶。在英美等國,網絡犯罪已成為第一大犯罪類型。在我國,網絡犯罪占犯罪總數近1/3,而且每年還在大量增加。“當前,我們面臨的最現實安全威脅主要來自網絡空間,網絡安全的復雜性、影響力遠遠超過傳統安全。”中央政法委領導指出。
????電信網絡詐騙已成社會公害。會議要求,發揮好電信、銀行等單位作用,落實源頭防控責任;創新工作機制,形成依法打擊合力。針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非接觸性、空間跨度大、鏈條長的特點,會議提出有關部門要盡快出臺指導意見、司法解釋,解決取證難、追贓難等問題;結合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條例》,加大信息源頭保護力度,完善公安、教育、醫療、金融等行業信息安全保護體系。
????近年來非法集資案件頻發。會議提出,要提高金融風險鑒別能力,善于發揮法治對創新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借鑒山東等地做法,推動建立立體化、社會化、信息化監測預警體系。據悉,《處置非法集資條例》目前正在制定當中。
????據統計,今年5月到8月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分別為28起、17起、17起、6起。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沈曉明在會上透露,將把防治學生欺凌納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工作體系,督導各地學校制定防治欺凌工作制度;建立重大欺凌事件臺賬制度,明確欺凌事件管理、調查、協調及處置等工作的負責人。教育部正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關于防止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
????中國工商銀行打造集電信詐騙交易監測、風險預警和欺詐攔截于一體的智能平臺,配合公安機關近一年來累計查凍涉案賬戶10萬個,協助偵破一大批大要案;順豐快遞建立高風險快件管控系統,2016年以來共預警風險快件近15萬票,截留違法違禁物品近300件……這次會議邀請了一批有影響力的金融、電信、互聯網、物流寄遞等領域企業負責人參加。“希望各類企業充分發揮資源、技術、人才等優勢,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為維護公共安全、建設平安中國作出更大貢獻。”中央政法委領導表示。
????“目前在社會治理實踐中,單干、分割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仍較突出,致使資源、力量難以統籌,程序、規范難以對接,條條、條塊、線上線下難以實現一體化,制約了社會治理整體效能的提高。”會議強調,要強化全局觀念,摒棄本位主義,更加注重設施聯通、信息互通,更加注重力量統籌、資源共享,更加注重程序對接、工作聯動,更加注重地區協作、條塊互補,更加注重線上線下一體互動、相輔相成,增強社會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
06-30210
-
06-30186
-
06-3098
-
06-3077
-
06-30167